我想,時候到了,該離開了。
我想要離開服務業了。從大三實習開始,到今年(2025年),扣掉空窗期,累計下來,我在服務業工作的時間也超過三年。
雖然沒有做過正職,但實習那一年,我們基本上和正職一樣;打工雖然是打工,做的事情也不比正職少。
從五星級飯店實習開始,到星巴克 PT、大集團底下的火鍋店、到現在的一般手搖飲店——如果從公司規模來看,甚至站在某種帶點職業歧視的角度來說,我的工作好像越換越「低階」。
確實,也有人這樣問過我:
「欸,你怎麼工作越換越爛啊?」
不!!我覺得會這樣講,純粹是中了「品牌迷思」的毒。就跟台灣的大學一樣,大家都覺得分數越高的學校越高級,工作也一樣,好像品牌越大就越好,但這真的是天大的誤解。
服務業有一個通病:
無論在哪裡,薪水差不了多少。
不管公司規模多大、服務對象是什麼階層,待遇幾乎都是一樣的。
你可能會說:「可是升到高階主管,年薪還是很不錯啊?」
Yes,沒有錯。升到主管後,確實收入會比較好,但說實話,那些主管要做的事情,已經完全不是我想做的事了。
或許應該說,我在服務業的階段性目標,差不多已經達成了。
服務業是個很容易獲得成就感的工作——一次好的服務、一次客人的微笑,都會讓你有種「啊!我有做到」的感覺。但相對地,這些成就感也消失得很快,幾乎無法累積。
今天提供了一次好的服務,讓客人心情好了一點。這份工作的價值,也就到這裡了。
或許他會變成回頭客,或許他會下次來多買幾杯飲料。但現實是,他再怎麼回來,也不會讓你因此薪水一直漲。
服務業的薪資,在整個職場中一直處於低迷狀態,而且是最容易被取代的工作之一。
除非你未來真的想開一間自己的店,否則作為長期職涯發展來說,服務業很難「存下」些什麼。累積不起來。
讓我開始動搖的,應該是從我接觸投資理財那一刻吧。
我開始專注在「複利效應」這件事上。
現在的我,更被那些「每做一點,就能在未來持續產生價值」的事吸引。尤其如果這件事還能讓我未來花更少的時間,卻賺到更多的錢——這種「可以累積」的東西,比一杯一杯交出去的飲料,更吸引我。
雖然說我目前還沒有辦法立刻換到其他產業,但我已經跨出第一步,嘗試創造、嘗試學習其他得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