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下班之後都會做什麼?工作是手段,興趣是目的,重新審視工作與自己的關係|〈興趣沒有目的地 | 曾 博恩 | TEDxProvidenceUniversity〉

 

你下班之後都會做什麼?

「你下班之後都會做什麼?」這個問題的背後問題是,「你下班如果有錢有時間,你會想做什麼?」

博恩在TED演講中描述,他觀察到現在的社會,

太多人花太多的時間賺太少的錢。大家就是沒有時間。

也因為如此,許多人選擇把這些有限的時間集中在「賺錢」這件事情上,然而這樣的生活方式,是否值得我們深思?

如果要問你「下班都會做什麼」?

你的回答會是什麼?

 

朝9晚5、早晚輪班的生活

大三一整年在飯店全職實習,我有半年輪調到不同的部門,工作時間剛好是朝9晚5及早晚輪班,開始體驗服務業的真實生活。

做個1個月左右,其實工作上都非常的習慣,理論上來說,我應該可以好好的運用下班時間,好好的培養自己的興趣吧。

嗯…這是理論上!!

在工作上非常消耗大量的體力及腦力,常常東奔西跑,每天搬重物,即便是我們年輕人,下班就只想要好好休息,基本上躺在床上倒頭就睡,有時候連滑手機的力氣都沒有。而且現在缺工,一個約能休到6天假,就應該要偷笑了。

在前期我蠻喜歡工作的,但時間一拉長,靜下來思考之後,開始想像究竟我的未來會長什麼樣子?

而且…即便畢業之後繼續沿用年資轉正職,薪水頂多就拿最低薪資,然後服務業的年終也不高,這樣的生活真的是我的未來嗎?

 

半工半讀的兩頭班生活

在大四的時候,邊讀書邊打工,平日早上上課、晚上到火鍋店打工,假日就上兩段班。

大四這段時間,對我來說簡直地獄。

我的學校及科系比較特殊,不知道為什麼大四還是一堆課,然後老師都說給大家出一點點的功課,可個課加起來…不得了…,大四前期也沒有Chat GPT可以做使用,每份報告都必須自己一步一步慢慢來。而且既然是大四就有畢業論文,而我讀日語系,想當然…全日文論文是一定的,同時準備空服的多益考試,然後上班….。Holy Sxxt…

平日的空閒時間不用說,我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可以去探索自己的興趣。

那麼假日呢?

嗯…上兩頭班!大家知道兩頭班是什麼嗎?

這應該是只有餐飲服務業會有的上班形式吧?(應該…吧?

11:00-15:00 & 18:00-22:00➡️時段大概就是這樣,反正就是把8小拆成2段來上,一班來說,PT都會戰餐廳營業的高峰時間。

兩段班的日子大概長這樣⬇️

大學通常在偏遠的地方,所以要到公司通常有段距離,你必須早點起床整裝出發,開始第一階段戰鬥,中間空檔休息(通常都累死了,你根本沒體力做事,再說…你就在公司,是能做什麼?),再來第二次戰鬥…,接著下班(餐飲業最愛的就是客人壓線,員工加班收班),通常回家都已經晚上12:00多了,再洗個澡,吃個宵夜…哇嗚~凌晨了。

哪來的時間呢?

也因此,我大學畢業之後,看到2段班的工作,一律Say Good bye~

 

我下班會做什麼?

我的答案超級無聊:

啊下班都要累死了,請問下班還能做什麼?不就是休息耍廢嗎?

洗個澡、吃個飯、滑個手機,下班的時間就只夠做這些事情啊。

這是我以前的生活。

固定朝九晚五、早晚輪班、二段班,我除了夜班沒上過以外,其他類型的班我都上過。

下班後沒有時間,現實就長這樣。

但另一個現實是:難道沒有機會改變嗎?我一輩子都只能這樣?培養興趣,甚至連休閒娛樂,都變成了生活的奢侈品。

我從原本視錢如命、視工作為一生的舊觀念中改變,我認為「錢」很重要,但興趣、生活、自己本身,更加的重要,我不需要賺到很多的錢像個富人一樣,但我至少要像個人,而不是生產機器。(生產機器人,這交給AI就好。)

畢業後的現在,就在我空服面試失敗之後,雖然說我還沒有找到一個我真正想做的工作,雖然我還沒有找到其他熱愛的興趣,但我嘗試規劃我自己的生活。

我不喜歡固定的朝九晚五、早晚輪班的工作,我更不喜歡兩頭班的工作,因此我選擇在家裡附近的飲料店打工,我能夠自己安排休假日,上班時數我也能跟公司做討論,相對之下,我目前的生活模式相較之下更接近我理想的生活。

當然我知道必須犧牲很多事情。

時數不高,代表月收入不高,因此暫時只能住在家裡、過著極簡生活降低生活開銷。

因為只是個PT,外界的聲音,我該如何應對?

面對更長遠的未來,還是要過生活,因此開始嘗試經營自媒體。

每個選擇都有一定的風險,但這是我的選擇。

比起過著每天只剩工作的生活,我寧願賺少一點,讓自己有多餘時間可以尋找自己的興趣。

 

工作是手段,興趣是目的

在學生時期,完全不懂如何分辨興趣、專長、工作、生活。

到現在我也還在嘗試理解當中。

而我一直以來有個對於這個世界不理解的地方,學了某項技能為何我非得靠它賺錢。

還記得我上在國中會考要選科系的時候,我完全不知道我應該學什麼。

我只知道,我好喜歡日本男生講日語的那種聲線、聲調,因此選了日語系。

剛開始還真的非常有熱誠的在學習,直到我開始意識,透過現有的教育體制學日語,只是洗腦我們為了考試,學好日語是為了統測考上國立大學,學好日語是為了以後要到日本工作。

台灣人最愛問你讀什麼科系,想做什麼工作?

我提到我讀日語系,回答一定都是這樣:學日語好啊,可以去日本工作賺錢,可以進日商薪水很不錯,翻譯也不錯啊,薪水也很棒,還是你要當領隊導遊?可以帶團去日本,還可以去日本玩。

當我回答,我對這些既定工作沒興趣的時候,

「那你學日文要幹嘛?你學日語不用很浪費誒,你浪費了你的大好前途。」,一定是收到這樣的回覆。

每次話題到這裡的時候,我都會覺得我心好累,為什麼我學得東西一定要跟錢掛勾上?純粹對一個事物感到有趣想學不行嗎?

其實這只要我自己明白轉個念就可以解決得事情。

但長時間下來,會感受到自己的潛意識受到很大的影響,因為長時間太習慣興趣被要求有KPI(關鍵績效指標)這樣觀念,一時之間要從這種深淵拔出來,不這麼的容易。

「你活著是為了你的工作,還是為了你自己?」

工作應該是達成生活目標的一個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理想的生活應該是透過工作獲得支持,讓我們能夠投入真正熱愛的事情。興趣才是我們人生的目的,因為那是讓我們感到充實、讓眼睛發光的來源。

然而,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

當人們專注於自己的興趣時,外界常常會提出質疑:「興趣的目的是什麼?」 當下這種對興趣效益化的社會風氣,使得興趣被要求有KPI(關鍵績效指標),甚至讓我們無法純粹享受自己的熱愛。

 

熱誠的模樣:讓眼睛發光

曾經有朋友跟我說過,我在談論某些議題的時候會自帶光芒,但一旦討論到是否能透過這些好像有熱誠的事情帶來收入的時候,我第一時間總是否決,而且光芒氣場瞬間消弱。

我不難理解這樣的感受,當一個人投入在熱愛的事情時,他的眼睛會閃閃發光。這樣的光芒是一種真實的快樂,也是我們追尋生活意義的最初動力。相比於將所有時間投注在單純為了生活而工作的重複中,或許我們更應該花些時間去尋找能讓我們眼睛發光的事物。

 

興趣不會達成任何目的,因為興趣本身就是目的地

下班後的時間,或許就是我們能重新選擇人生方向的關鍵時刻。工作可以是支持興趣的手段,但興趣才是我們真正的目的。當下一次有人問你興趣的「目的」是什麼時,試著微笑回答:「興趣不會達成任何目的,因為興趣本身就是目的地」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