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讀書心得|跟著日本第一的書評家,找出改變未來的那行字

三句話總結這本書

  1. 一流的讀書人,都是在一句話令你感到不太舒服,但卻印象深刻文字上畫線。
     
  2. 讀商業書無需全部都讀完,只要找到最讓你改觀的那條線就可以了。
     
  3. 「結果」不會是書的重點,重點是產生結果的「原因」

印象深刻的點

我看這本書,唯一目地就是尋找究竟要在哪裡畫重點,以及哪裡不是重點。

於是我就看到了這句話:

“「哪裡不該畫線」,那就是讓你覺得「對!沒錯!我想的果然沒錯!」的部分。”

蛤?為什麼?這個觀念我要思考一下,因為我自己很常會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有時候跟朋友討論,會懷疑我讀想發怪怪的,而看到有作者也出跟我一樣的觀點,我會非常的開心,覺得有種被認同的感覺。

雖然暫時沒有很懂為什麼,但我讀書秉持一個原則,讀不懂的地方不要卡太久,所以我繼續往下看。

於是,看到了這句話:

“ 若有一句話令你感到不太舒服, 但卻印象深刻,這就務必要畫上一條線。 或許當下沒辦法幫到你,但日後回顧起來, 可能是改變人生的一段話。 ​ ”

​ What??
直接被連環重擊兩次!

我馬上回頭,把剛剛那兩句話都畫上重點線。

後面書裡有解釋為什麼:

因為在書中看到跟自己相符的價值觀,只是「確認」而已,並不會真正促進成長。
有時候,這種確認反而會讓人變得偏頗、思維僵化,久了甚至無法接受新的觀點。
對你的事業或職涯來說,不但不加分,還可能是扣分。

這個意境很強,讓我想到一個畫面:
就像你有一套曾經帶來成功的方法,因為用這套公式成功過,所以你死守著它不放。但如果未來世界變了,這套公式失效了,你卻因為僵化,還死守著不肯調整。


誰適合讀這本書?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這本書的應用範圍是適用於「商業類」的書籍,非小說類型的書。

如果你跟我一樣,都是很習慣把書從頭嗑到尾,一字不漏地讀,沒有全部讀完就不甘心,而且任何看起來像是重點都畫起來的人,這本書絕對適合你。

不過我認為他也只是提供個方法,我不認為商業書從頭嗑到尾是不行的事情,本來就有習慣的方式閱讀與學習且吸收的了的話,只是說可以多關注於那些不同於自己的觀點,了解他們所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文章的底下,有整理作者土井英司選書的11個方法,畫出那條神聖的線之前,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好的書籍。


這本書如何改變了我

這本書帶給了我在閱讀書籍及畫重點的方式上全新的觀點,商業書不像小說,不用全部嗑完,加深原本「已知」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去吸收「未知」的觀點,這樣才能有知識與知識間的碰撞,讓自己能多方角度的思考,並且創造出知識的「差異化」。


書中最喜歡的三句名言

  1. 在一本書裡自己畫上「一條線」,可能帶給你劃時代的創意,也可能瞬間改變你的一生。
     
  2. 與其在一本書裡畫一百條線,不如找一百本書各畫一條線。
     
  3. 閱讀商業書就像在挖掘鑽石,只要挖到鑽石,其他砂石都不重要。

內容筆記

小說是「消費」,商業書是「投資」

土井英司在《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中提要一個觀念,他認為小說是「消費」,商業書是「投資」

因為小說本身是有趣的,我們買小說的目的就是消費買小說所帶來得娛樂,就像是看電影一樣;而買商業書並不同,商業書並不帶有娛樂效果,而買商業書得目的基本上是有一定的目的,像是要選讀哪本書?吸收什麼內容?在哪裡畫線?你要朝著目標用心思索才能完成這些事。

作者也說,即使你因為想做點什麼而買了書來讀,但卻只是隨便讀讀,一樣不會有收穫。

所以讀商業書不是「消費」,而是「投資」;不是買金飾來滿足自己,而是去挖掘金礦的行動。這正是商業書的魅力所在。

 

評價就是理解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書中,土井提到之前遇到的前輩所說的一句話:「評價就是理解」。

土井非常認同這句話,因爲他認為能夠理解、以及努力去理解的人,才能在往後的時代裡生存。」

通常在講「評價」這件事時,都只是在表態喜歡與討厭、好與壞,但這種頂多只能說是「表面的反應」。

真正厲害的人在評價之前,會先試著理解這個東西的來龍去脈,背後有什麼脈絡,處境是什麼、用意是什麼。

「評價」如果是建立在理解之上,那就不是亂嘴,也不是盲目的吹捧,而是有深度、有脈絡的思考。

這是因為現在這個世界變化的非常快,單靠第一印象或是直覺,很容易造成誤判,必須要有「理解→消化→應對」的能力,這樣不管遇到什麼新東西、新問題,都能站得住腳。

 

讀書就像戴上作者的濾鏡

土井英司在《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提到一個很酷的詞:「作者濾鏡」

他認為戴上作者的濾鏡閱讀,能夠改變你的視野。

因為這些偉大的創作者們,可能是知名的企業經營者、教練、專家、學者,他們都累積了龐大的經驗值。而我們只需透過幾百元,就能夠買到這些萃取濃縮後,精華中的知識。

而透過作者濾鏡來觀察世界,是為了創造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差異」的行為,透過閱讀強化你的「已知」,吸收你的「未知」,接著搭配組合,促進自我成長。

 

閱讀不是為了寫書評,而是為了自己

土井英司在《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提到一個觀點,寫書評本身不是壞事,關鍵在於書評的內容。

只要有人讀書,就一定會有書評誕生。

但我們閱讀,並不是為了寫書評,而是為了自己的成長。主角是自己,書只是陪伴我們靠近理想中的自己的工具。

閱讀的本質,是從書中提煉出精華,內化進自己的腦袋裡。

這,才是好的閱讀者該做的事。

 

讀商業書像是挖鑽石,挖到一顆鑽石,就值了

讀商業書,不需要像讀小說那樣戰戰兢兢。小說是從頭到尾精心編排的故事,稍微爆個雷,就可能毀掉整個閱讀體驗。但商業書完全不同。不需要沒有全部讀完就感到不甘心,只要裡面有一個小地方能打中你、對你有幫助,其他內容廢也沒差。就像挖鑽石一樣,只要挖到一顆,周圍都是砂石也沒人在意。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的這句話太有感:「閱讀商業書就像在挖鑽石,只要挖到鑽石,其他砂石都不重要。」

 

只會幫「結果」畫線實在可惜

世上的一切都有「原因」與「結果」,而線要畫在原因上,而非結果上。

因為只知道結果,不知道過程和背景,這樣的知識其實用處並不大。
就像空服員,我們通常只會看到他們工作光纖亮麗的那一面(結果),但實際上他需要受過許多的訓練,層層的關卡(原因、過程)才有辦法成為一位能夠守護所有乘客安全的合格空服員。可惜一般人只看得到已經成為空服員的他們,認為他們就只是飛機上的服務員,每天可以到處環遊世界。

 

不好看的暢銷書,也有直得學習的地方

土井英司在《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提醒我們,別看「內容」,要看「背景」。
假設你看的是一本暢銷書,應該要先確認他鎖定的目標讀者在位於哪個程度。

商業書好不好看並不重要,因為他本身就不是在取悅讀者,而欺騙也是商業的本質。
如果這本書是本暢銷書,最後未達到你想要的預期,我們還是有可以學習的地方,試著思考「為什麼我會被騙?」是書名取的好?封面設計的漂亮?作者簡介太誘人?還是受到廣告文案的吸引?


土井英司選書的11個方式

  1. 經理人類的書,作者要挑「創辦人」或「中興功臣」
    從白手起家的創辦人身上學習如何創造企業文化,跟中興功臣學如何將陷入低谷得企業再次推上高峰的方法。
     
  2. 從「作者簡介」分辨有沒有本事
    仔細研究作者的簡介,就能知道作者有沒有足夠的資歷與本事,分辨寫書只是「掛羊頭賣狗肉」,還是真的能提供「有價值」內容的專家。
     
  3. 作者要選「一流的變態」
    「一流的變態」通常寫出來的內容有點偏激,甚至有點「誇張」的程度,因為他們非常熱愛他們的工作,寫起書來才有力量與深度。
     
  4. 向「顧問」學習沒有錯,但…
    顧問未必有實際執行的經驗,因此要注意實際執行與理論的差異。
     
  5. 別挑「門外漢」寫的書
    有寫名嘴或是評論家,因爲本身握有穩定的書迷和客群,光靠這些粉絲讓他出的書籍都能有一定的銷售量,有的書完全跨出作者本身專業的領域。因此要注意他是純嘴砲還是能提供有價值的內容。
     
  6. 不要被「書名」欺騙
    書名,通常會由編輯或出版社所決定,畢竟好書名才會有吸引力。好書有時穿爛衣服,爛書也可能穿金戴銀。直接到書店翻書,是不錯的方法。
     
  7. 選「專有名詞」較多的書
    專有名詞多,這些名詞有助於未來搜尋相關資料時能更有效率,要查證也比較容易。
     
  8. 如果前幾頁就值得畫線,買了
    一本好的商業書,在開頭前幾頁,就會抓住你閱讀的注意力了。能夠在前幾頁就吸引到你,代表作者真正理解該知識的本質,並且有能力傳遞給讀者。
     
  9. 書本要有大量的「資料」佐證
    這種書堅定立場,有許多資料的分析及佐證。透過「分析資料並提出假設」為主的書。
     
  10. 「翻譯書」的好書機率較高
    因為全球化,翻譯書的好書會比較多。在世界級的市場上,不缺展露頭角的贏家,翻譯的書之所以能被各國翻譯,想必內容豐富,花時間讀不會吃虧。
     
  11. 注意「條列內容」
    作者有辦法條列內容,代表他能夠好好地整理分類,並且能具體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通常是作者絞盡腦汁,身體力行,建立方法,才能條列出明確的內容。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