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寫部落格時又進入了一個低潮期,不禁開始懷疑是否該繼續寫下去。
於是,我重新打開了之前在「靈感日日村」上的課程《給創作初學者的第一堂課:突破創作心魔,上完馬上寫出第一篇》(主講人: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島)。
其中有一頁簡報介紹了寫閱讀心得的方法,讓我聯想到自己在寫閱讀心得時常遇到的困境,因此決定將這些想法整理成文章,與大家分享。
學生時期的閱讀心得困擾
學生時期,我最討厭的作業之一,就是寫閱讀心得。課業本來就很多了,還得為了一篇自己完全沒感覺的文章硬擠出 500 字,對當時的我來說,簡直是一種折磨。
以前寫閱讀心得時,我總是這樣開頭:
「很高興有機會閱讀到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真的很棒,非常的厲害,大家很直得一讀。這本書是 XXX 所寫的,他是 XXX 領域的專家,我從這本書學到了 XXX,我覺得他可以應用在ABCD的場景,讓我受益良多。」
接下來,便開始絞盡腦汁想辦法把內容撐到 500 字。回想起來,真的很佩服自己當年的「瞎掰能力」。
當時我們被教導要先摘錄重點,再寫心得,並且「內容必須與文章有關」,好像只有符合這些標準,才算是一篇合格的閱讀心得。
畢竟,這些作業與學業成績息息相關,「合格」與「標準」自然成了我們最在意的事。
但現在,寫部落格的本質本就是在突破所謂的「標準」與「合格」,那為什麼當我寫「心得」時,還是會糾結於「這樣寫可以嗎?」這種心態呢?
事實上,寫閱讀心得不需要這麼多限制,最重要的是讓你的心得與自己的人生產生連結,這才是關鍵!
不一定要看完一本書才能寫
「一定要把書從頭到尾讀完,才能開始寫心得。」這個觀念根深蒂固,但究竟是誰規定的?其實,我也說不上來。這根本是一個沒有根據的論點,但我卻莫名地遵循了它好多年。
其實,我們不需要讀完整本書,才能寫心得。
你可以針對某一個章節、某一句話、某個觀點,甚至是一本書中的一張插圖,開始表達自己的想法。
很多時候,啟發我們的,並不是整本書的內容,而是其中某個小小的片段,剛好敲醒了我們的腦袋。
不一定要寫長篇大論
在學校時,我們總是被要求寫「幾百字以上」的心得,彷彿只有夠長,才顯得「認真」。但這樣的標準真的合理嗎?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評斷,那麼 Instagram、Facebook、Threads 上的所有貼文,豈不是都不合格?(當然,Threads 上的內容……嗯,這點就不評論了。)
閱讀心得不需要有評分機制!
一篇心得不一定要寫上千字,你可以簡單記錄幾句話,說明自己學到了什麼、產生了哪些新思考。
與其寫滿一大篇廢話,簡單扼要地表達核心想法,反而更有價值。
心得不需要字句的優美
很多人害怕寫心得,覺得自己文筆不夠好,寫出來的內容不夠優美。
但其實,閱讀心得的重點在於內容,而不是詞藻。
只要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不用過度修飾,也能成為一篇好的心得文章。
如果你的目標是追求華麗的詞藻,那你的方向可能已經不是單純的「心得」,而是朝著散文或小說創作邁進。但對於一般的閱讀心得來說,簡單的架構、清楚的論述、容易理解的用詞,反而才是最理想的方式。
不用每個章節都寫到
有些書的內容非常廣泛,例如一本投資理財的書,可能同時談論到人生觀、職場生存之道、心理學等議題。
有些章節或許市場評價很高,但對你來說卻毫無共鳴,這是很正常的事。
你不需要逐章逐節地寫心得,可以只專注於最有感觸的部分。
比如,你可能特別喜歡某位角色的成長故事,或者某個理論讓你覺得受用無窮,這樣的切入點就已經足夠了。
不一定要寫跟這本書主題有絕對關係的心得
傳統的閱讀心得,通常要求與書籍內容緊密相關,但其實,真正重要的是這本書帶給你的啟發,而不是拘泥於書中的內容本身。
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的人生經歷、背景故事與價值觀,而每位讀者也同樣有屬於自己的成長歷程。
即便作者是在投資理財的情境下分享某段經驗,但這段話卻讓你聯想到自己的職場生活,這樣的心得仍然是有價值的。
結論
寫閱讀心得不需要給自己太多壓力,最重要的是誠實記錄自己的想法,並讓這些心得幫助自己成長。
無論你是否讀完一本書、寫了多少內容、用了什麼樣的表達方式,只要能讓自己有所收穫,那就是一篇有價值的閱讀心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