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生活的本質是自由,還是限制?

在現代社會,因為生活成本變高,在薪水漲幅不大的情況之下,為了要維持生活品質「極簡主義(Minimalism)」成為了新時代越來越受歡迎的生活方式,許多人選擇透過斷捨離來讓生活變得更輕鬆、自在。

我非常推崇「極簡主義」的生活模式,但其實我身邊也不少人質疑:「究竟為什麼要過上極簡生活?為什麼要斷捨離?如果當初買東西時就想清楚,為什麼還要丟?把辛苦賺錢買的東西就這樣丟掉很浪費誒!」

老實說,我也一時無法跟他解釋,因為這些問題其實反映出不同的人對於「自由」和「限制」的理解不同。

究竟極簡生活到底是讓人更自由,還是讓人更受限制呢?

 

極簡主義的本質:選擇真正重要的事物

我認為極簡主義的本質並不是「強迫自己丟東西」(而且丟東西,是斷捨離的環節,是過上極簡生活之前的行動之一),也不是刻意「讓自己過苦行僧般的生活」,當你真正去認識並體驗極簡生活後,會發現其實是透過「有意識的選擇」,確保我們的物品、時間和精力都被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極簡主義未必是只應用在「實體」的物品上,其實還可以應用到許多的場景,例如:

  1. 物品極簡:減少不必要的物品,讓空間變得更清爽有序。
  2. 數位極簡:減少資訊轟炸,避免被無謂的社交媒體、新聞和廣告影響。
  3. 時間極簡:學會拒絕無謂的應酬和雜事,把時間留給真正有價值的活動。

如果我們了解極簡主義的本質,極簡並不是在剝奪自己,反而是在創造更多的空間來讓自己專注於更有意義的事物。

 

為什麼有人覺得極簡是限制?

雖然極簡主義的初衷是讓人更自由,但有些人卻認為這是一種限制。

我在實行斷捨離邁向極簡主義的生活時,的確有人第一句話就跟我說:「你是要出家當和尚喔!」這樣的發言,他們非常不諒解為何我要把東西都賣(或丟)掉呢?這些不都是你花錢買的嗎?為什麼這麼輕易就處理掉他?東西都已經買了,如果不知道怎麼使用,那不如去想究竟該如何使用它們啊。

我雖然心裡很不知道要如何跟他們解釋,但我對於自己走向極簡生活的理念相當有自信,並沒有因為他們的三言兩語就讓自己放棄極簡生活的念頭。

我想他們的不理解,除了沒有實際去了解以外,通常來自以下幾種觀念:

1. 「擁有更多選擇才是自由」

有些人認為,擁有大量的衣服、收藏品、電子設備等,每個款式再購買的時候還要包色,代表自己可以隨時有不同的選擇,而選擇多就代表有相對的選擇自由。

可是仔細想一下,這種「選擇自由」,是不是常帶給你滿滿的選擇焦慮?

例如,一個擁有 100 件衣服的人,每天早上可能要花 10 分鐘思考該穿什麼,最終仍然覺得不滿意;而一個只擁有 10 件精心挑選衣服的人,可能只需要 30 秒就能搭配好適合的一套穿搭,並且感到滿意。

如果你像我一樣,在選擇衣服的時候有困難的話,可以嘗試將衣服都改成同一色系,我選擇的就是黑色與白色,款式就基本款,不太買太多不一樣風格的,這樣一來,我可以省下買衣服的時間、也可以省下早上起床面對一堆衣服不知道穿什麼的窘境。

在學生時期,常常會有便服日,許多學生會避免每次都穿同樣的衣服,除了展示自己的外表,也不希望被認爲好像都沒在洗衣服,因此買了很多不同顏色與款式的衣服。

其實在校園內不難體會到有這樣的氛圍存在,或許「多才是選擇自由」的背後,也蘊藏著這樣的潛意識。

➡️ 過多的選擇並不一定等於自由,反而可能成為負擔。

 

2. 「極簡就是不買東西、不享受生活」

有些人誤解極簡主義,認為這是一種「強迫自己不買東西、不消費」的生活方式。然而,真正的極簡並不是「不買」,而是「買對的東西」。

極簡生活並不反對消費,而是倡導有意識的消費,確保我們購買的東西真的有價值,而不是因為廣告行銷或一時衝動。

尤其是現在物品更新迭代的速度越來越快,像是手機每年都在出新機、每年都有新變化,每年都在強調他們的新技術。

或許你的財力雄厚到可以每年追逐新機種的出現,但極簡主義的用意就在這裡,就是會去思考,究竟有沒有必要現在每年都換手機呢?

 

3. 「極簡是刻意壓抑自己的欲望」

有些人認為,極簡主義者是強迫自己放棄物質享受,但實際上,極簡的目標並不是剝奪快樂,而是尋找真正的快樂

當我們減少對物質的依賴,會發現快樂並不來自擁有更多,而是來自於更好的生活品質。極簡讓我們可以把資源投入在真正能提升幸福感的事情上,例如:

  • 投資一場有意義的旅行,而不是買很多不必要的紀念品。
  • 購買一件高品質的衣服,而不是囤積一堆廉價但不合適的衣物。
  • 把時間花在真正喜歡的人身上,而不是勉強應酬。

極簡生活真的不是要你成仙、成佛,而且極簡主義的最早起源,並不來自日本、也不來自哪個宗教,而是源自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1960年代所興起的一個藝術派系。

 

真正的自由,來自於「不被選擇綁架」

極簡主義者並非「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只擁有真正需要的事物」。

真正的自由,不是「想買就買」,而是「不需要透過購物來尋找快樂」。

  • 物質上的自由:擁有大量物品,想買什麼就買什麼。
  • 心理上的自由:不被物品束縛,不需要透過擁有來獲得滿足。

如果一個人擁有 100 本書,卻從未真正翻閱,那這些書不過是堆積在角落的負擔;但若一個人擁有 10 本真正熱愛的書籍,這 10 本書所帶來的價值,遠超過 1000 本未曾閱讀的書。

百科全書是一本極具價值的書,你也買得起,但你不會購買,因為你知道自己不會去看,最終只是積灰塵。但與其花錢購買一本無用的百科全書,我更願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或投資線上課程,因為這才是真正的選擇自由

這,就是極簡主義。

極簡,並非放棄,而是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物。 

 

如何向別人解釋極簡不是限制,而是自由?

如果你的朋友對極簡有誤解,你可以試著用以下問題來引導他思考:

 

  1. 「你覺得自由是什麼?是擁有很多東西,還是不被東西綁住?」
  2. 「當你擁有很多東西的時候,會不會覺得這些東西帶來了負擔?」
  3. 「如果你每次要選擇穿什麼、用什麼,都要花很多時間思考,這算是一種自由嗎?」
  4. 「你有沒有買過某樣東西,後來發現自己根本沒用幾次?那這樣的購買真的帶來自由嗎?」

 

這些問題可以讓對方開始反思,進而理解極簡的真正意義。

但其實,到後來我連解釋、我也都懶得解釋,除非說對方是一位對極簡主義感到好奇的人,也想學習的人,否則我一率就草草帶過,甚至直接轉移話題。

畢竟本來價值觀就不合,講了也只是浪費自己的時間。

 

結論:究竟極簡生活是限制,還是自由?

極簡生活的本質絕對不是「限制」,而是讓我們擁有選擇權,並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物

 

  • 極簡生活的目標是提升生活品質,而不是剝奪快樂。
  • 真正的自由,不是「擁有很多東西」,而是「不需要依賴物品來獲得快樂」。
  • 透過極簡,我們能夠減少物質和心理上的負擔,讓生活變得更輕鬆。

 

極簡生活不是捨棄自由,而是創造更高層次的自由。

當我們不再被物品、社交媒體、無謂的消費和時間浪費綁架時,我們才真正擁有自由,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