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獎狀」丟了

去年(2024)下半年,我覺得我的生活在一個我很不喜歡的循環當中,因為不喜歡這樣的生活,所以想要試圖找到一個破口, 讓我能從原本重複的迴圈中逃脫出來,剛好看到《從加法開始的極簡生活》這本書,因此展開了一場斷捨離之旅。


在整理房間得時候,我發現我的書櫃中有一本資料夾特別的厚,厚到都變形了,翻開後發現是一疊從幼稚園開始搜集到大學畢業的所有獎狀,泛黃的泛黃,發霉的發霉,一張張翻開看,理論上來說我應該要感到很驕傲、或者是感到懷念才對,但為什麼這些獎狀的存在,讓我感到無比的沈重?

斷捨離的過程,就是要反思你現在所擁有的東西與你自己的關係是什麼,我開始反問我自己:「這些獎狀究竟代表著什麼?這些獎狀,真的代表我的價值嗎?」


回顧過去:獎狀不再是成長的象徵、而是成了包袱

當我翻開那厚厚的資料夾,看著那些代表過去努力的證明,我突然意識到,「獎狀不再是成長的象徵、而是成了包袱」

記得以前小學的時候,只要考到班上前幾名,從座位站起來走到講台上領獎狀的那個時刻,像是別人幫你鋪好了一道紅地毯一樣,踏上那條道路,好像所有的目光都會投射到你身上,冠上一個「你是最聰明的!」,老師因此會對你特別得好,此時此刻在潛意識裡就會烙下一個無形印記,讓我們這群小孩無論如何都得拼命往前衝。

我還記得那天,手裡捧著剛剛領到的「模範生獎狀及獎牌」,站在講台上,感受到同學們的目光,心裡湧起一股成就感,但同時也有些壓力——「如果下次沒拿到獎狀,會不會就代表我退步了?」

等到第二次選模範生的時候,老師說:「雖然這次標準有到達,但有些人上次有當過的就要把機會讓給別人。」

此時此刻開始,我就認知到,原來這種東西,是可以用輪流的喔?也因此我對於模範生這種東西,越來越覺得他其實沒有那麼有價值。

因為只要得過一次,再怎麼努力,你還是要讓給別人。

(但現在回想,小學的我居然就有這思維,也是蠻酷的!)

 

到了國高中,成績的壓力越來越明顯。

升學制度像是一條人生前往成功的單行道,老師不斷提醒我們:「你們現在的成績,你們現在的努力,決定了未來能考上什麼樣的大學,決定了以後能不能找到好工作,決定了你的薪水,決定了你的下半輩子。」

那時候的我,從沒想過要質疑這種說法,只知道要拼命讀書,因為成績好,才會有獎狀,才會有肯定,才會覺得自己「值得被看見」,才會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是有價值的。

從這時候開始,我再次覺得獎狀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喜悅,而變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

每一張紙的背後,都是熬夜K書的焦慮,是考試前的不安,是每次睡不好免疫力失調不斷吃過敏藥,是考試成績出來後的比較與自我懷疑。

它們曾經是外界認為的榮耀,但現在回頭看,卻更像是一種壓迫。

正在整理這些獎狀的當下,我早已清楚人生並不是一條單行道,也不是學習模範生的樣子你就是成功的。

我也很好奇,以前那些老師對著我們學生說:「你們現在的成績,你們現在的努力,決定了未來能考上什麼樣的大學,決定了以後能不能找到好工作,決定了你的薪水,決定了你的下半輩子。」

這段話,究竟是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態,他們真的這麼認為嗎?

那身為老師的他們,真的也是有好學歷所以當老師?他們成為老師的生活,真的是他們想要的?還是只是為了身存,是個鐵飯碗的關係?

究竟為什麼有辦法這麼篤定的跟我們說這樣的話?

 


價值觀轉變:我的價值,從來不需要靠一張紙來證明

曾經,我以為獎狀能證明我的價值,能讓別人看到我的努力,能讓我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裡擁有一席之地。

但隨著時間過去,我開始發現,這些曾經被視為「榮耀」的紙張,並沒有真正改變我的人生。

當我開始踏入社會,沒有人會問我國高中拿過多少獎狀,也沒有人會在意我是否曾經是模範生。甚至在履歷上,那些曾經引以為傲的獎項,最後都被更實際的「技能」、「經驗」、「故事」取代。有時候即便沒有實際能力,但只要會打理好自己的外表、會說話、編故事,基本上就贏了一半。

學歷呢?即使讀到再好的大學,也不能代表什麼。有時候它會成為別人批評的標靶:

「你不是讀國立XX大學嗎?你們學生素質不是很差嗎?」

即便我和那些負面印象無關,卻還是被莫名其妙地貼上標籤。

 

學生時期,一切都有清楚的規則:考試有標準答案、升學有明確目標,只要按照體制內的遊戲規則走,就能獲得認可。

但出了社會,卻沒有人告訴你該怎麼走,沒有人替你打分數,甚至沒人關心你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有人選擇進入大企業,有人投身創業,有人追求穩定,有人渴望自由。我們不再被學校規定的課表約束,但卻被更現實的「生存壓力」推著走。

如果學生時期是為了適應體制,那麼出社會後,就是我們必須學會如何在「沒有標準答案」的世界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我曾經以為,只有拿到證明,才代表自己做到了。

但現在回頭看,真正讓我成長的,並不是那些成績,不是考試的課本與講義,而是「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斷思考增加認知邊界,尤其是那些課外的書籍。」

那些和學校課程無關、和升學毫無關聯的讀物,才是真正擴展了我的世界。

所以,當我翻開那厚厚的資料夾,看著這些泛黃的獎狀時,我不再感到驕傲,也不再需要被它們定義。

我知道,真正的價值,不在於我曾經累積了多少證書,而在於「我能否持續學習、是否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能不能朝著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盲目追逐外在成就,誤把這個社會默認那一套成功學扣押在自己身上。

於是,我決定放手。

不是因為這些獎狀不重要,而是因為 ——

我終於明白,我的價值,從來不需要靠一張紙來證明。

而現在,我更想把時間花在真正讓我成長的事物上,去探索、去學習、去創造屬於自己的道路。 


實際斷捨離:開始思考哪些獎狀還有保留價值

我把所有獎狀從資料夾中拿出來攤在房間地板上,依照獎狀性質分類,我給自己一個原則:留下在這個社會可能還有實際用途的,丟掉只是為了回憶而存在的。

我開始一張張檢視:

 

✅ 保留的獎狀與證書

語言證明(多益、日檢等)—— 這些對於未來求職或進修仍有價值,可能會在正式文件中被要求。

技能類證書(電腦、專業課程證明)—— 這些代表著我曾經學習過的專業知識,未來可能會用得上。

畢業證書——雖然大學文憑不像以前那麼被強調,但沒辦法,它仍然是一個基本的學歷證明。

 

❌ 決定丟棄的獎狀與證明

小學、國中、高中的各類獎狀(成績優異、模範生等)—— 這些曾經讓我感到驕傲,但現在沒有人會再問起,甚至連我自己都不會特別回顧。

參加活動的研習證明 —— 很多這類證書其實只是「到場證明」,並不能真正代表我的能力或價值。

早已過時的比賽獎狀 —— 某些校內競賽的獎狀,對當時的我來說是個里程碑,但現在已經沒有實際用途,甚至連當初的獲獎原因都記不太清楚了。


把碎紙機的插頭插上,把這些紙張一張張放進去。

放了第一張,接著放第二張……

聽著機器不斷碎紙的聲音,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真的很爽,真的有種從枷鎖中解脫的感覺。

我很清楚這不是丟掉過去,也不是否定過去的努力,而是選擇輕裝上陣,帶著真正重要的東西,繼續前進。


結論:當證明都不再被需要,我們又該如何定義自己的價值?

在這個時代,履歷上的獎狀、學歷、證書,或許仍然能帶來某種程度的保障與認可。但如果有一天,這些紙本證明都不再被需要,我們又該如何定義自己的價值?

是頭銜,還是我們實際擁有的能力?

是外界給予的掌聲,還是內心真正的滿足感?

過去,我曾經認為,只有拿到獎狀、擁有一張張證書,才能證明自己的努力,讓世界看到我的價值。但現在我也開始思考如果這些紙張不能定義我,那麼什麼才真正代表「我」?

或許,真正能定義我們的,不是那些外在的標籤,而是:

我們累積的知識與技能:即使沒有證書,學到的東西不會消失,能夠運用才是真正的價值。

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世界瞬息萬變,學會適應、學會解決問題,遠比一紙證書來得重要。

我們對生活的選擇:我們如何度過每一天?選擇過怎樣的生活?這些決定,遠比別人給予的標籤更能定義我們。

我們影響世界的方式:是透過作品、創作、幫助他人,還是用自己的方式留下痕跡?

 

如果未來這個社會已經不再用學歷與證書來衡量一個人,我希望自己仍然擁有能夠獨立生存、持續學習的能力,擁有面對變化與挑戰的信心,擁有選擇自己人生方向的自由。

這些,才是真正無法被取代的價值。

所以,當我決定放下這些過去的證明,不是因為它們毫無意義,也不是刻意否定他們,而是因為我終於明白,我的價值,不是由這些證書來定義,而是由我的選擇、我的行動,以及我如何走向未來來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