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貧窮人家東西多?有錢人家東西少?從生活空間看財富思維|極簡生活

在我看了《從加法開始的極簡生活》這本書之後,我很喜歡澀谷直人帶給我對于極簡主義的觀念,書中有講到他有寫部落格,所以我去看他所寫得文章,有一些文章讓我思考了一下,我決定用自己的方式來整理這個概念,希望帶給大家一些啟發。(順便讓我練習一下日語閱讀能力(≧∀≦)ゞ)

本篇文章靈感主要來自於:https://sibu2.com/binbou/


貧窮人家東西特別多?有錢人家東西特別少?

『ドラマの演出では「貧乏人の家」の家にはモノをわざと増やし、余白をなくすことで「貧困」を表現する。逆に、豪邸のセットではモノを減らし、何も置いてない床の面積を増やして「余裕」を表現する』

這一句話,是澀谷直人從佈置戲劇場景的人員那邊聽來的。

意思是:
在戲劇中,我們可以發現「貧窮人家」的場景東西總是特別多,會刻意增加環境的雜物,減少空間的空白,來傳遞一種「貧窮」的景象。而相反的,當我們看到有錢人家的場景,我看到東西特別的少,不放任何東西讓地板面積增加,營造一種很有錢、有餘裕的氛圍。

或許你會覺得這沒有一個科學根據,或是統計的資料可以參考,確實我也有點懶得去找「貧窮人家東西特別多、有錢人家東西特別少。」這樣的觀點是否有什麼依據可言,而且說不定是因為貧窮所以房子空間沒有很大,因此東西沒地方放,當然不無這樣的可能性存在。

但好像就依照目前戲劇拍攝的場景,似乎確實表明了這樣的敘述。

 

如果你看到了一棟垃圾屋,你會有什麼感覺?

我曾經看過一間垃圾屋,那個畫面相當的衝擊。

有天走在路上,莫名的聞到一股非常惡臭的味道,轉個身發現味道似乎是從旁邊的屋子傳出來的,我特別篤定是因為,門口就停了一台藍色的小貨車,這台貨車載貨的地方是有棚子罩住的,但他裡面載的不是貨物,是滿滿的垃圾及回收物,多到車身都掛滿大垃圾袋,不誇張,至少10幾大袋,滿滿的垃圾,而且車身加上垃圾的寬度,如果開上道路,絕對是超級路霸的那種。

他的房子門看大開,看天花板可以發現有一個亮點,是的~電燈是開著的,但整間房子還是昏昏暗暗的,你可以隱約看到房子內的垃圾滿山滿谷,真的是名符其實的垃圾山。

我愣在那邊,一旁有其他路人,應該是他的鄰居,看到我一臉震驚,他跟我說這間房子其實困擾這附近很久了,但實在無力處理,我問說他們真的經濟貧困到需要撿這麼多的回收垃圾去賣嗎?

鄰居給我的回答,又是另外震驚的事情,他在市區有好幾棟豪宅,每個月管理費上萬的那種房子。

後來我知道好像是有些囤積症的身心狀況的關系,經過了10幾年,現在也終於處理掉了。

這個故事其實跟戲劇佈置場景的這個論述「貧窮人家東西特別多、有錢人家東西特別少。」有些不符,但我永遠記得我問的這句話「他們真的經濟貧困到需要撿這麼多的回收垃圾去賣嗎?」。

這句話其實反映了我潛意識的想法,也就是「貧窮人家東西特別多、有錢人家東西特別少。」

如果你看到了一棟垃圾屋,你會有什麼感覺?
源氏Life – 今泉初源|圖片由ChatGPT生成

 

高級精品 vs 低價市場

澀谷直人在文章中有這樣的敘述:

「ハイブランドなど高所得者に対するデザインでは余白をつけ、大安売りのスーパーなど低所得者に対してはグチャグチャに、隙間なく情報量を多くすることで”いかにお得であるか”を訴求する」

意思是,高級精品的目標客群是高所得者,因此它們的廣告設計通常會保留大量留白,營造簡約、高級的視覺感受。相較之下,大賣場的促銷商品主要面向低價市場,經常打折促銷,這類廣告單上往往塞滿資訊,幾乎沒有留白,透過這種方式強調「這個才划算」的訊息,吸引消費者購買。

 

高級精品的生活範例 —— Apple

讓我們回想一下,LV、香奈兒、愛馬仕這類精品對我這個24歲的人來說似乎還有些遙遠,不過身邊最容易接觸到的「精品」——Apple,或許是個更貼近的例子。

iPhone、iPad、MacBook 這些產品在現代社會隨處可見,幾乎成為日常的一部分。但如果拋開品牌影響力,單純看價格,是不是會覺得它們其實相當昂貴?尤其與其他作業系統的手機品牌相比,Apple 產品的價格確實高出不少。

試著打開 Apple 官網,或走進 Apple 直營店,那種高級感的氛圍立刻撲面而來。寬敞的空間、極簡的設計、毫無雜亂色彩的裝潢,這些元素無形中引導著我們的視線,讓我們專注於 Apple 產品本身。這種乾淨整齊的環境,使得那些在街上隨處可見的 Apple 產品,當擺放在店裡時,似乎瞬間提升了質感與價值感。

高級精品的生活範例 —— Apple|Apple 信義 A13
Apple 信義 A13|圖片來源:Apple官網

 

低價市場的生活範例 —— 大賣場的氛圍

與 Apple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大賣場,如 Costco、家樂福等。這類賣場的行銷方式與 Apple 截然不同,強調的是「資訊量最大化」,而非「極簡設計」。

當我們走進大賣場,眼前的是滿滿的促銷標語,顯眼的紅黃折扣標籤,以及層層堆疊的商品展示。與 Apple 店內的簡約氛圍不同,這些商場的目標是讓消費者迅速感受到「這裡有便宜好貨」,刺激購買慾望。從貨架陳列、海報設計,還是 DM 廣告單,幾乎都採取「資訊爆炸」的策略,可以觀察一下,這些賣場的產品圖片、價格、折扣、促銷活動密密麻麻地填滿整個版面,幾乎沒有留白空間。

這種策略的核心在於,「低價」本身就是大賣場最大的賣點。透過大量的資訊與價格對比,讓消費者潛意識產生「現在不買就虧了」的感覺,而不是像 Apple 那樣營造品牌價值,讓人願意花高價購買。

不過這也反映了不同目標市場的心理需求。

買高端產品的消費者,更注重產品帶來的「品牌形象」與「附加價值」,因此 Apple 採用極簡的廣告設計來襯托產品的「獨特感」;而大賣場的目標客群則希望以最划算的價格買到最多的東西,因此資訊量的堆疊成了最有效的行銷手法。

低價市場的生活範例 —— 大賣場的氛圍
源氏Life – 今泉初源|圖片由ChatGPT生成

 

買東西不只「花錢」還「花時間」

你的生活有沒有也進入到這樣的循環中?

  1. 買東西
  2. 你的存款不斷地減少
  3. 每天不想上班,卻還是要為了錢工作(你賣了你的時間給公司換薪水)
  4. 因為物品的增加,最後必須花時間做整理、保養、清潔,東西一多還不知道放到哪裡去,為了找到他又花了時間找東西。(嗯…你又浪費了時間)
  5. 「整理」所以花時間,也耗費你的精神,平常上班已經很累了但又要整理,因此你身心俱疲。
  6. 大多情況因為累了,所以懶得整理,因此滿屋子的雜物。
  7. 上班壓力大、回家生活環境又帶給你額外的壓力,你必須發洩,因此又開始亂買東西。(回到第1.點,然後周而復始。)

老實說在看到澀谷直人的書和部落格之前,我真的沒有想過這件事情,我只停留在,上班賺錢就是要買東西讓自己爽,但後半部所延伸的各種問題,我不曾思考過。

但我很明白一個感受,曾經我的房間很容易變得很亂,然後在有些重要的事情要來臨之前(考試之類的),我會很自動自發的去將房間大整理,好讓自己有個乾淨的環境,不過通常整理完,我已經想睡了,根本沒體力讀書。

買東西不只「花錢」還「花時間」
源氏Life – 今泉初源|圖片由ChatGPT生成

 

因為沒錢所以生活無法從「追求數量」轉成追求「質量」

你有沒有遇到一種情況,有ㄧ樣想買的東西,到處比價,希望能買到物美價廉的東西,感覺可以省錢,但我們花大把的時間比價買到的東西,是不是常常壞掉?

我之前最常發生在「充電線」或是「有線耳機」,像這樣的電線,好一點的真的很貴,累要便宜幾十元就有,以前真的收入不高,只能去找便宜的線來用,但用沒幾下線就壞掉了,然後又必須上網再買一條,讓費時間又浪費錢,還有運費,然後又增加了一條垃圾。

其實這些浪費累積起來,都可以買一條好一點、高品質的線來用,說不定都還比較划算對吧?

還有一個常見的是「手機」,手機這東西,變化快速,每次Apple出一隻新手機時,都回心想,好想買喔,但因為錢不夠,必須將就買比較低階、比較便宜或是非當季的產品,但換來的結果是什麼?手機的容量、性能沒多久就已經不行了,逼得你必須再掏出錢來購買。

當我們學習如何過上極簡生活,我們減少生活上不必要的消費與消耗,就能讓我們思考究竟哪些物品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我們是不是就能集中所有的資金,讓我們買到那個真正想要且高品質的物品呢?

 

你的房間反應了你的內心世界

如果說眼睛是靈魂之窗,那麼房間就是內心世界的縮影。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狀態穩定、內心平靜的時後,房間通常也相對乾淨、整潔、有秩序;而當你感到焦慮、迷茫,或是生活變得混亂時,房間往往也變得雜亂無章?

所以很多有關焦慮、拖延症的書籍,都蠻推薦「整理房間、整理書桌」這樣的理念來減緩你心中的不安。

房間的擺設、物品的選擇,甚至是你如何使用空間,都透露了你的思維模式與生活狀態。

有些人喜歡極簡風格,只保留生活最重要及最需要的物品,讓空間維持開闊與舒適,或許這樣的環境透漏出他們內心追求秩序與自由。

而有些人則習慣堆積物品,桌上總是擺滿未處理的文件、衣服四散在各處,這可能象徵著內在的不安與未解的情緒。

(你的辦公桌,是看得到桌面的嗎?)

試著觀察你的房間,看看它是否在無形中反映了你的精神狀態。如果房間總是處於凌亂的狀態,那或許代表你的思緒也處於紛亂之中,事情一件接著一件,卻難以整理清楚。

反而當你有意識地整理空間,把不需要的物品捨棄,讓房間恢復清爽,也許你的內心也會隨之感到輕盈,重新找回掌控感。

房間是內在世界的縮影,而整理房間,或許就是整理內心的開始。試著從清理桌面、整理衣櫃開始,讓你的環境與內心同步變得更有秩序,讓你的空間真正成為能讓你安心與放鬆的地方。

「藝術家桌面總是雜亂無比」這樣的形象也常常在戲劇中呈現出來,會不會就是藝術家得內心世界處於天馬行空的狀態,所以他的桌面就是他天馬行空得意象呢?

我想這應該多少是有關係的,不然也不會有「畫畫心理學」、「筆跡測驗」這種從某樣東西觀察內心世界的心理學工具。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