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雪力Youtube時,看到了這一段
來賓John,建議我們可以去整理那些我們認為是過著我們夢想人生的人的特點,或許能夠找到我們朝著這條道路的動力。
〈過你想要的人生,但你想要的是什麼呢? with @John.Strelecky |Sherry’s Notes 雪力的心理學筆記(25:38)〉
題目是:
是什麼吸引你去做那個?
為什麼那感覺是你的夢想生活?
請列出5個例子,關於那些過著夢想生活的人,並寫下那些人的生活中有哪些特點,使它看起來像夢想生活,通過5個人,並寫下所有讓你認為那是我的夢想生活的事物,你開始會看出這五個人之間的模式,而這些顯著的線索,表明這實際上就是驅動力。
看完後就想說那我也來寫寫看好了,但我左思右想,好像目前我能列出來的只有4個人,但沒關係,我就寫4個,不過以下資訊純粹我自己的個人紀錄,憑著印象寫出來的。
瓦基
談到我最初對寫部落格的啟發,瓦基的〈閱讀前哨站〉絕對是關鍵。
原本,我對寫部落格這件事並不特別重視,完全不是很懂它的價值在哪裡。
但是當瓦基在 2019 至 2020 年間開始架設他的部落格時,剛好也是我對閱讀深感著迷的時期。
我開始追蹤他的網站,見證著這個網站它一步步成長,一步步的累積文章,直到今日——2025 年我寫下這篇文章的這一天,我依然持續關注著他的內容,雖然現在主要透過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來聆聽他的的閱讀分享。
當遇到某些書籍讀起來較為吃力時,我特別喜歡參考瓦基的書評,看看他如何解讀這本書,然後再回頭細讀,通常都能帶來更深刻的理解。
瓦基原本在台積電工作了十年,並已晉升為團隊主管。在台積電這樣的國際型企業裡,我想他的薪資待遇肯定不低,尤其是在他這個資歷與職位上,收入應該相當可觀。
可是他卻選擇打破大眾對職涯的常規印象,沒有選擇在這間世界級企業一路工作到退休,而是毅然決然轉向經營書評部落格。光是這一點,就徹底吸引了我的注意。
更讓我敬佩的是,他從零開始,持續精進,不斷迭代優化部落格內容,學習各種新工具來提升寫作流程,後來更進一步發展成 Podcast 說書,並開設Pressplay的線上課程。
在這條自媒體與部落格創作的道路上,他無疑是我的啟蒙者。
Blog:〈閱讀前哨站〉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出版物:《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
線上課程:〈化輸入為輸出〉、〈卡片盒筆記實戰課〉
小金魚
我是在 2024 年才認識小金魚這位創作者。在這之前我已多次嘗試經營自媒體,無論是架設網站、寫IG、FB這樣的社群軟體,或是方格子這種部落格網站,但屢屢遭遇挫敗。
直到某天,在瓦基的 Podcast 中聽到他與小金魚的訪談,並因此購買了 靈感日日村 的課程,這才重新燃起我寫部落格的動力。
在他的部落格中,小金魚提到自己的創作契機:「2017 年,我開始挑戰連續日更 365 天,原因是我覺得自己沒有朋友、沒有生活,我就是一個無情的工作機器人。」
當時,他的每天工作時間長達 12 至 16 小時,幾乎沒有機會與朋友聚會。
即便約了朋友,也常常不得不拿出手機處理公事,一處理就是 30 分鐘起跳。
讓他最崩潰的是,自己的生活中除了工作,竟然再也找不到其他話題可談。
最吸引我的,並不是他從朝九晚五的工作者轉變為創業者,而是他始終堅持「寫文章」這件事。更重要的是,他的寫作方式沒有任何框架與設限,而是純粹的「如實記錄」。
這對我而言,帶來了極大的衝擊。
以前我像隻無頭蒼蠅一般,苦苦思索自己的利基市場,卻遲遲無法開始。而小金魚的這種「真實紀錄」方式,讓我恍然大悟——或許自媒體的本質並不是找到一個完美的市場,而是單純開始寫,長期累積一定作品之後,再來思考未來的商業定位也不遲。
其實,我很早就知道,在遙遠的美國,有位創作者 Gary Vee,他以分享生活中的點滴與想法,透過自媒體創造價值。但是對我來說,美國畢竟太遙遠了,無論是語言、文化,還是環境,都與我的世界相去甚遠,對Gary Vee其實有點無感。
但現在,有一位台灣創作者,在亞洲這個充滿各種框架與規範的文化中,選擇打破限制,做著一件不被框架束縛的事情。
每次上他的課,我腦海中總會浮現一個念頭:「對啊,我為什麼要遵循某些不知道由誰訂下的規則,來經營自媒體呢?」
「堅持」與「努力」這兩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人們奮鬥的過程。但在小金魚的文字裡,我卻感受不到這種刻意為之的奮戰感。
因為對他而言,寫文章不是一件需要咬牙「堅持」或「努力」的事,而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熱愛的事,是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log:〈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島〉- 創作系列文
Instagram: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島
線上課程:靈感日日村
30節約男子
30 節約男子是一位理財與極簡生活的 Instagram 創作者。
我最初注意到他,是在 IG 探索頁看到一則記錄存款的貼文。對於一直以來深信「財不露白」的我來說,這無疑是顛覆性的概念。
怎麼會有人大方公開自己的存款,讓大家看到呢?這種做法讓我大開眼界,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而且是從負債開始紀錄,一路看著他還完負債,然後做出自己的產品。
我開始往前翻閱他的貼文,並進一步購買他的課程與書籍,想要了解他的創作理念究竟是什麼。
原來,他過去曾在日本工作,但那時是個標準的月光族,甚至還曾向家人借錢度日。後來,因疫情關係被迫回到台灣,這才開始反思:即將 30 歲的自己,這樣的生活方式真的可行嗎?就在這個契機下,產生經營自媒體的動機,並開始在 IG 上日更貼文。
剛開始,他嘗試了許多不同的主題,包括小資理財、極簡生活、斷捨離、書評等。隨著內容逐漸累積,他進一步開設線上課程,教導如何經營自媒體,甚至出版了自己的書籍。
如今,他透過自媒體經營,成功創造百萬收入。
「靠著 XXX 創造百萬收入」
這類說法對我而言,過去總讓人聯想到詐騙或誇大行銷話術。
30 節約男子的貼文貼近生活,沒有浮誇的宣傳,只有一步步的實踐與分享。親眼見證他如何透過生活經驗來創作,再透過創作累積價值,最終打造出百萬收入。
這不只是數字的增長,更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蛻變。
Instagram:30節約男子
出版物:《30歲開始,理財不焦慮》
線上課程:〈自媒體經營課|從零打造個人品牌定位X揭密社群變現心法〉
澀谷直人
澀谷直人的《從加法開始的極簡生活》是目前對我生活影響最大的一本書。過去,我對極簡生活與斷捨離的理解僅限於「丟掉不需要的東西」,認為這只是一種降低物慾、節省開支的方式。然而,讀完這本書後,我才真正明白,極簡生活的本質遠不止於此—,它不僅能提升生活品質,還能減少焦慮,進而帶來更多幸福感。
透過減少生活中的雜物,無論是有形的物品,還是無形的負擔,都能為生活騰出更多空間,讓我們擁有更大的自由與選擇。
閱讀這本書後,我開始有意識地篩選什麼才是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也開始觀察生活中哪些因素會帶來焦慮感,進而做出調整。
書中提到,澀谷直人曾在低潮時,透過極簡生活來整理自己的內在世界,並將這些心得紀錄在部落格中,與更多人分享。在我眼裡,他不僅是一位實踐極簡生活的專家,更是一位透過紀錄生活來影響他人的創作者。
許多人對澀谷直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他的生活空間極度簡潔,甚至顯得空蕩蕩的。
但他並不是刻意拒絕購買物品,而是相信許多東西都可以透過其他方式替代。
他在書中也提到,自己會根據當下的需求來增減物品,而非盲目地追求「少即是多」。
嚴格來說,澀谷直人並沒有直接激發我想經營自媒體的動機,但他的理念與文章,卻在我現階段的思維與創作靈感上,帶來了極大的啟發。
Blog:〈ミニマリストしぶのブログ〉
Instagram:ミニマリストしぶ / 澁谷直人
Youtube:sibu / しぶ
1. 從個人經驗出發,透過紀錄來成長
這四位創作者的起點,幾乎都是來自於「自身經驗」的反思與紀錄:
• 瓦基:從愛書人到書評部落格,再到 Podcast 分享,透過寫作整理與傳遞知識。
• 小金魚:最初感到自己成為「無情的工作機器」,透過每日寫作找回生活重心,最終轉化成一種持續性的創作方式。
• 30 節約男子:從日本月光族到極簡理財的自我實踐,將過程轉化為有價值的內容。
• 澀谷直人:透過極簡生活整理外在與內在的世界,並將經驗紀錄分享,進而影響他人。
他們的創作並非來自純理論或外部學習,而是從自身生活出發,藉由「記錄」與「分享」來深化理解,進而影響更多人。
2. 堅持長期創作,不斷優化迭代
這幾位創作者他們都是長期投入創作的人,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調整與優化自己的內容
瓦基:從單純的部落格書評,進化到 Podcast,並持續精進內容表達方式。
小金魚:最早是日更部落格,後來發展成課程,並影響更多創作者。
30 節約男子:從 IG 小貼文開始,逐漸拓展到課程與出版。
澀谷直人:從個人極簡生活的實踐,到寫書分享,建立了影響他人的系統。
這種 「長期創作 → 持續優化 → 逐步建立影響力」 的模式,讓他們在各自領域中脫穎而出。
3. 不被傳統框架限制,走出個人獨特路徑
這些創作者的成長軌跡,都打破了一些既有的框架,展現出「自我定義職涯與生活」的精神:
瓦基:放棄台積電高薪工作,選擇全職經營書評部落格。
小金魚:不依循主流商業策略,而是堅持最純粹的寫作方式。
30 節約男子:挑戰傳統理財觀念,公開存款、分享個人財務觀點。
澀谷直人:不把極簡生活當作「清理雜物」,而是作為提升生活品質的核心哲學。
這些選擇在當時都可能被認為是「非典型」的,但他們都用行動證明,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比遵循社會標準更重要。
4. 內容貼近生活,沒有浮誇的商業包裝
從這幾位創作者的內容中,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內容風格都很「真實」
瓦基:瓦基的書評沒有過度渲染,而是紮實的閱讀分享,並且連結不同書籍並結合自身理解,用各種角度分享書評。
小金魚:小金魚的寫作不刻意經營「吸引人的標題」,而是如實記錄。
30 節約男子:30 節約男子的理財內容,不是炫耀成功,而是一步步分享成長歷程。
澀谷直人:澀谷直人的極簡理念,沒有盲目追求「斷捨離」,而是根據需求調整生活方式。
這些特點讓我覺得他們的創作能夠真正「打動人心」,而不只是流於表面的流量操作。
5. 透過創作找到更自由的人生
最後這幾位創作者的共同點,我或許可以總結為
透過創作整理自己的思緒與價值觀。
用紀錄與分享的方式,逐步建立影響力。
不拘泥於社會既有框架,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讓創作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種額外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