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簡單豐富的生活提案》讀書心得|極簡不是失去,更不是窮養自己

如果你曾經也想過想要斷捨離,嘗試極簡生活的話,這裡有一本書推薦給你《我簡單豐富的生活提案》

作者澀谷直人,他從小生長在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 幾乎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生活環境。

某天,因為父親宣告破產、父母的離婚,生活瞬間跌落谷底, 陷入「沒有錢」的深淵。

有一天他在網路上打下「冰箱 無」這樣的關鍵字,無意中展開了他的極簡人生旅程。


要買就買,值得投資的物品

我們的生活,真的有這麼多的必需品要買嗎?

當你靜下來觀察自己的房間內所有的物品, 心裡大概有數,有很多東西其實沒有那麼頻繁地使用, 甚至是完全遺忘了他的存在。

澀谷直人在《我簡單豐富的生活提案》提倡: 「要買就買,『值得投資的物品』」,而且還特別強調,沒用的就淘汰,但只要是對「健康」有益,能夠「省時」的,下手時則無需猶豫。

因為健康與時間,是生活中最不可逆的資產。

若是某個物品能幫你提升效能、節省流程、減少疲勞, 那麼這筆投資就是值得的。


物品數量更少,生活品質更好

澀谷直人在《我簡單豐富的生活提案》中寫到:「物品數量更少,生活品質更好。

將花費和物質壓到最小程度之後,有些重要的事情才得以看見。」,這句話完全打中了我。

當雜物太多,每樣東西都在搶風頭,很難分辨哪些是重要的。

讓我想到以前讀書的時候,拿螢光筆在課本上畫重點一樣, 如果覺得每句話都很重要,全部畫起來之後,腦中應該只會剩下一個疑問:「重點在哪裡。」

當我們把物品減到最少、開銷壓到最低,不只是環境變得清爽而已,心也會跟著變清楚

而減少了買東西、整理東西、維護東西的時間和心力,讓我們有空去思考:

  • 我真正想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 我在意的是什麼?
  • 我想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哪些人、哪些事上?

「極簡不是失去,更不是窮養自己。」

當我們從過度消費中抽身,就能重新校準人生的焦點。


極簡,是變動時代裡,不被壓垮的底氣

物質豐富的時代來說,我們不太需要過度囤積物品。

物價飆漲、薪資停滯,這些問題我們個人或許難以解決, 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被它們綁架。

選擇極簡,不是因為我們「沒得選」, 而是為了更清楚地知道,什麼才是值得佔據我們生活的。

就像澀谷直人在《我簡單豐富的生活提案》所說的: 「一身輕,不等於一無所有。在接下來的時代,極簡毋寧是最強的生存戰略。房子愈小, 生活和心靈才更能出現『餘裕』」

房子愈小、東西愈少,意味著開銷更少、負擔更輕,也更容易移動、轉彎,適應變動的未來。

少了物質的堆積,我們反而能把焦點放回生活的本質,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我探索、內在的平靜。

用極簡,創造出能自由呼吸的生活空間與心理空間。
這才是在變動時代裡,不被壓垮的底氣。

而且為了根本沒有在用的東西而住大房子,等於一直都在多付房租。

捨不得丟,不斷買不符合自己的東西,總有一天東西會堆積如山沒有足夠收納的地方,也因此要住大房子,但大房子租金、房價就貴,所以東西多就等於在多付房租,生活成本增加,生活品質就不會好到哪裡去。


缺少的不是時間,是專注生活的勇氣

「我想嘗試新事物,可惜沒有時間」,這句話很常在我生活圈聽到,基本上我的同溫層都有這樣的想法,可是他們對生活多少還是抱有一定的期待,但0~1的這一步,阻擋了許多人的行動。

「原本的我也是這樣的一員。」

有天我覺察到我陷入了一個無盡的深淵,我不想再說「我沒有時間」。

我開始觀察當我焦慮的當下在做什麼,工作以外的時間,我大部分在做什麼事情。

基本上就是:

  1. 不斷更新已經看完的社群,期待每次更新給我一點新的貼文。
  2. 因為人情壓力,參加一些我不想參加的活動。
  3. 不斷地回覆來自四面八方的Line訊息
  4. 想找部影片來看,但始終停在「找影片」的階段。

理論上來說,當科技越發達、生活約便利的時代,我們應該要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去體驗我們想要去嘗試的事情。

但實際上卻是,我們反而變得更忙碌、更焦慮,好像永遠有做不完的事、回不完的訊息、更新不完的動態。

科技的進步,理應是為了「解放人類的時間」,但如果我們不有意識地選擇生活的方式,它也可能變成「分散我們注意力」的工具。

以前人們忙於勞力,現在我們忙於被資訊的轟炸、忙於追上他人腳步、忙於證明自己過得很好。


「突顯」是種選擇

你選擇什麼成為你生活的焦點、你的價值標籤。 但如果這個選擇是基於「別人會怎麼看我」,那你其實是被操控的,不是真正自由的人。自我需求為準的突顯,是一種對自己誠實,也是自我信任的表現。

簡單說就是:你是為了誰而活?

現在很多人做個人品牌都會說「找出你的亮點」,

但真正厲害的不是靠迎合市場,而是把自己的真實需求變成價值。

就像作者澀谷直人,他走了一條與世界完全不同的道路,極簡生活是他自己去探索,去實踐,去發現那就是他所嚮往的生活,並且將他所享受的生活分享給大家。


人生是「越積越少」而非「越積越多」

日本藝術家岡本太郎先生曾經說過:「人生是『越積越少』」

極簡生活的生活方式就是「越積越少。」
但並不是一味地減少,而是在不斷的加減之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個「剛好」。

不是刻意為了清空而生活,而是在經歷各種人生片段之後,
留下真正必要的事物與記憶。

透過減少,為生活創造留白,
在留白中,讓變化持續發生、讓自己持續精進。

這正是極簡的精髓,一種生活的迭代。

不斷試錯、微調、優化,每一次的加減,都是向自己靠近的一步。


購買想要的東西,絕對不是一件錯事

購買想要的東西,絕對不是一件錯事。

因爲不親身體驗,你不會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購買後發現「不需要」、「不如預期」也沒有關係,就轉手賣掉或丟掉也行。

問題在於「想要」的理由是什麼,如果只是為了虛榮而購買,那麼想要的理由不是來自於自己,而是來自於別人。

別人認定的好東西不一定適合自己,但如果是自己認定的好東西,用起來想必會更加順手。

光是弄清楚「錢要花在哪裡、不花在哪裡」也等於弄清楚「對自己來說,什麼才是幸福的。」,而這樣的過程也是需要不斷測試才能得到答案。


努力,是為了不努力

澀谷直人在書中提到,他是一位非常討厭努力的人, 但他卻很認真地想排除生活裡的麻煩,打造一個能讓自己專注在「不費力也能持續的事=自己喜歡的事」的環境。

而這點,也正好打中我。 因為身為一個同樣超討厭努力的人,這就是我唯一「願意努力,只為了不再努力」的理由。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努力,努力打掃、努力整理、努力工作, 甚至連丟垃圾都要分類得乾乾淨淨。

久了,彷彿只要哪裡懶一點,就會被貼上「沒用的廢人」標籤。

但問題是,在這個科技爆炸的時代,努力真的還有效嗎?

說實話,所謂的「努力」,很多時候根本就是硬撐。

因為當你還需要告訴自己「要努力一點」,其實就已經表示:你根本沒那麼想做這件事。

不管是打掃、整理還是工作,如果你真的喜歡,身體自然就會開始動,不需要催眠自己。

所以我開始反其道而行。

我不再逼自己做那些「需要努力」的事,而是花時間打造一個「不費力也能持續=我真的喜歡」的環境。

這是我這個超討厭努力的人,唯一一次願意「努力」,就是為了讓自己以後可以完全不必努力。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