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打工,邊練習成為自由人】序|為什麼我選擇不找正職,而去打工?

畢業之前,大家都會擔心自己找不找得到一份穩定的正職工作,
但自從在飯店全職實習時,我就對於「正職」這件事情充滿著疑惑。

我不是找不到工作,我只是不想過那樣的生活

一開始我選擇服務業,並不是因爲他門檻低,而是比起做辦公室,
服務業更讓我覺得比較不像是一個機器人,活動力感覺比較高。

會有這樣的感覺,也是曾經進到科技公司工作過。

我記得那時上大學前在科技公司生產線打工,
每天早上 8點半準時打卡、一整天鎖著螺絲,幾乎沒跟人真正說話,
也有機會到其他部門參觀,他們坐在冷氣強到發抖的辦公室裡,
就這樣一整天看著螢幕,敲著鍵盤。

我感覺如果長期在這裡工作,
自己就是像被困在透明玻璃罐裡喘不過氣。

那樣的環境,我一定做不了太久,即便給我再高的薪水,我也不要。

但服務業的問題大家都知道,
高工時、低薪資,加班沒錢、福利也少。
還有缺工,一個人都要當兩個人用。

正職與PT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基本上PT跟正職毫無差別。


社會期待 vs. 內心真實想法

「你怎麼還沒找到正職?你打算一輩子打工領時薪嗎?」
這樣的聲音一直都在,不只是來自外在的閒言閒語,
自己的內心也很常冒出我是不是沒有找一份正職工作就是一件很不上進的事情。

我曾經問過主管,正職跟PT的差別到底差在哪裡?

因為服務業就是領最低薪資的行業,
做PT的時間價值絕對高於正職,還可以比正職更彈性的排班。

我不知道我應該基於什麼樣的理由選擇正職

得到的回覆是:「因為你不想負責任!」

聽到的當下,我並沒有接受這樣的說法,
領多少錢做多少事,把份內工作做到最好,難道這樣不是負責任的表現?

所以所對於公司來說,到底我要做多少事,我才是負責任?
而薪水又是如何計算的?

那句『你不想負責任』像是一把匕首,狠狠插進我心裡。
我明明每天準時打卡、把班表填滿,還會幫忙別人收尾工作。
可是為什麼,只因為我不想簽下一紙長期合約,我就成了『不負責任的人』?

我內心感覺到,我還沒準備好投入一份把我卡死的工作。
我在這個資本主義框架下,對於勞資雙方有著極大的不信任感。

但日子還是得走,錢還是得賺,
這世界上,已經有一群人活出了不被體制綁住的工作方式。

想必還是有方法的,只是我還沒發現。


選擇打工,是為了讓生活留白

一旦成了正職,所有的時間皆由公司所掌控,
為了奪回那一點點的自由權,我選擇畢業後繼續當打工仔。

因為時間比較彈性,精神不會被工作佔滿,
我只要降低生活成本,減少不必要的開銷,
我就不必花這麼多的時間在職場上工作,
還能有多出來的時間保留「探索其他可能」的餘裕。

實際上畢業後打工滿兩年了,
我覺得對於這個階段的我來說,是再適合不過得選擇了。

我確實時間彈性高出了不少,
我有餘裕參加我想要參加的課程,
我有餘裕控制我的時間,
我有餘裕在這邊寫下每一篇的創作。

這些都是我選擇打工之後, 我所獲得的好處。

社會說要穩定,但我選擇了練習「自由」


不是懶惰,而是更想找到自己的節奏

別人看到的「不上進」,對我來說其實是一種長期策略。

我想要擁有想躺平就躺平的本錢,但我清楚我的個性就不是會讓自己成為一個廢人。
我需要的不是在別人所設定好的規則下生存。
我想要有我自己生活的節奏。

的確正職在某種層面代表安穩,
但我選擇了「給自己一段自由練習期」。

以前別人問我:「你怎麼還沒找到正職?你打算一輩子打工領時薪嗎?」

那時候我還說不出答案,但我相信一件事:我想走自己的路,不是別人設定好的路。

所以我決定,用打工的方式,一邊生活,一邊練習成為自由人。
這條路才剛開始走,但我相信,總有一天我會走出屬於自己的節奏。

分享你的想法